炎炎夏日给市民带去几分“不爽”之时,却为城市上空增添了不少飞舞的“精灵”。“到了晚上,南湖广场湖面上有上百只蝙蝠在飞!”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晚上八点多钟在南湖公园乘凉,总可以看到很多蝙蝠在空中盘旋。
夜晚8点多记者来到南湖,灯光依稀,刚在湖边站定,一只飞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俯冲下来,倒是被吓了一跳。偌大的湖面在夜色下显得有些暗淡,借助微弱的灯光,记
者在湖面上的确发现了很多飞翔的小东西。它们或展翅俯冲,或临湖低飞,或直冲云霄,给夜色下的南湖倒是平添了几分“生气”。走在小木桥上,一位经常在此纳凉的老人和记者闲聊起来,老人说,夏天到了,作为城区宽大的水域,南湖总是会吸引很多飞鸟,目前最多的是燕子和蝙蝠。沿湖走了一圈,时不时眼前飞过的蝙蝠总会给人一些惊喜。在你以为可以和它们“零距离”接触一下时,它们却调皮地改变着“航行”方向。
然而,记者发现,这种“生灵”在不少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却不讨喜”。南京环保志愿者吴崎老人告诉记者,其实,在大自然中,这种小家伙算是一种益兽,它们以蚊虫等害虫为食,传播花粉,播撒种子。而它们和人类之间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昼伏夜出”。
“很多人眼中的蝙蝠都是黑色或者褐色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专家告诉记者,蝙蝠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有些为淡红色、黄色、白色,或夹杂着白斑、白纹。曾经在重庆就出现过花色蝙蝠,它的脑袋上布满鲜艳的金黄绒毛,身上是黄褐色细毛,只有翅膀是黑色的。此外,蝙蝠的形体变异也很大,最小的体重仅几克,最重的可达到1公斤。
江苏省野生动物鉴定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我们江苏大约有18种蝙蝠分布,它们对人类都不具攻击性。”很多人会谈“蝠”色变,其实它们更加怕人,一般多居住于岩洞、或人烟稀少的屋檐下及墙壁缝隙中。在江苏分布的18种蝙蝠,有6种属于菊头蝠科,12种属于蝙蝠科。菊头蝠科大多数都分布在苏南的丘陵山区、宜兴山区的石灰岩洞穴中。它们白天常成群倒挂在山洞的石壁上,夜间飞到洞外,捕食蚊类、蛾类等昆虫,是农林害虫的天敌。而蝙蝠科,一般单独或少数几只藏匿在岩洞的石隙中,或倒挂于洞壁上或建筑物之隙缝中。夏秋季傍晚飞出活动,黎明前后返回栖处。
在南京,比较常见的小型蝙蝠是爪哇伏翼,体背面毛沙褐色,头部色较深,单只或数只栖于建筑物内。11月下旬它们大部分进入冬眠,次年2月下旬至3月开始活动。此外,另一种常见体型中等的蝙蝠是大蝙蝠,体背呈淡棕褐色,自颈后至尾基具淡黄色毛尖,故呈明显的花白细斑。栖于建筑物之隙缝及树洞中,常将身体挂起或伏着停息,有时大批聚居,亦以昆虫为食。
时下正是这些小家伙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可能不少人认为,现在的蝙蝠太多了,随处可见。其实,据保守估计,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蝙蝠的数量下降了至少一半。省野生动物鉴定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江苏境内的菊头蝠、马铁菊头蝠、大蹄蝠及普氏蹄蝠已成为稀有种类,中华鼠耳蝠在我国也成为易危种类,南蝠已经被确定为低危种群,数量很少了。由于开发旅游景点和其他人类活动,使这些种类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下降。此外,蝙蝠的粪便是农田的养料,洞区农民入洞取粪,迫使洞内蝙蝠弃洞或被杀;在洞区周围的一些农田和林地不合理地使用杀虫药剂也造成蝙蝠丧生。尽管这些物种的生存状况已被学术界重视,但还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据资料显示,目前只有四川省将南蝠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在蝙蝠家族中,近70%的种类是食虫的,大都是害虫,如蛾、苍蝇、蚊子、蟑螂等。”吴崎老人表示,每个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保护蝙蝠,就是保护森林植被不受害虫威胁,保护市民不受蚊虫的骚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本报记者王娟